(一)技術概述 1.技術基本情況。我省是河蟹養殖大省,產量位居全國第二,但和江蘇省相比,在規格、產量、經濟效益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離。我省河蟹產業和江蘇省相比差距較大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省蟹種質量差。我省蟹種95%以上是從江蘇、安徽等省購進,存在規格小、體質弱、適應能力差等問題,因此蟹種下塘后成活率沒有保障,養殖風險較大。除了蟹種質量以外,水草生長情況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河蟹的產量和規格。輪葉黑藻因耐高溫、生命力強、品質好、河蟹喜歡吃等特點,是商品蟹養殖階段的最佳水草。但輪葉黑藻的種植時間為3月份和4月份,如果5月份之前池塘內有河蟹,輪葉黑藻剛發芽會被河蟹吃掉,因此保證水草生長情況良好就成了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池塘“3+5”分段養蟹可控技術是將河蟹養殖分為3個月和5個月兩個階段并在不同的池塘進行養殖。該技術不僅通過分段式養殖、優勝劣汰實現了蟹種質量可控,而且為河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實現了河蟹養殖過程全程可控。 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2019年湖北省池塘“3+5”分段養蟹技術推廣應用面積大約100萬畝。 3.提質增效情況。每畝節本、提質50元;和常規河蟹生態養殖方法相比,采用“‘3+5'分段養蟹技術”的池塘,河蟹產量增加20%以上,規格提升10%左右,每畝池塘增效1000元以上。 (二)技術要點 1.池塘要求。配備大、小兩口池塘或將一口池塘用圍網分隔成大、小兩口池塘,大池塘與小池塘面積比約為3:1。 2.水草種植。小池塘11月份種植伊樂藻,大池塘在3月中旬左右種植輪葉黑藻,種植面積為池塘面積的50%左右。 3.飼料投喂。蟹種進入小池塘后,水溫達到8℃就開始投喂;養殖期間按照“四定原則”投喂餌料。 4.螺螄投放。大池塘在3月底投活螺螄100kg/畝,8月中旬投活螺螄300kg/畝。 5.蟹種放養。蟹種優先選擇親本規格較大的優質蟹種。小池塘的蟹種在1月前后放養。配備大、小兩口池塘的,在5月10日前后用地籠捕撈小池塘的蟹種,將規格大于20g/只的蟹種挑選出來投放到大池塘,大池塘的蟹種密度為800~1200只/畝;用圍網分隔成大、小兩口池塘的,直接撤掉圍網,讓小池塘的蟹種進入大池塘。 6.水草管理。定期割茬,蟹池水草要求頂端始終不露出水面。 7.水質底質。適時調控水位并定期改良底質、水質。 (三)適宜區域。全省所有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的土質為壤土或黏土的池塘。 (四)注意事項 1.水草覆蓋率。整個養殖期間要求水草覆蓋率不超過50%。 2.水草蟲害。根據水草蟲害的流行規律做好防控工作。 3.疾病預防。通過加強增氧、改善生態環境、科學管理等措施預防疾病。 (五)技術依托單位: 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聯 系 人:湯亞斌 聯系電話:027-87228231 |